见解

©EDSA | Insights | Strides Towards Wellness | NYC Car Free Earth Day

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改善心情、增强活力并降低患病风险,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手段之一。然而,虽说运动大有裨益,报告数据却显示,约有20%的成年人和80%的青少年未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的锻炼水平。针对这一现象,设计师们正尝试通过规划决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转变,鼓励人们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,通过运动愉悦身心、积极生活。

与之对应的手段正逐渐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,例如“15分钟都市圈”等理念已然成为话题热点。这一概念旨在将社区所必要的配套设施都置于步行、骑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即可抵达的范围内,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便利,提升可达性。因此,巴黎、墨尔本、成都及其他全球社区正不断推动这一可持续经济-社会模式的在地化应用。除此之外,还有许多重塑城市肌理的方法,在鼓励人们多动少坐的同时,还能进一步彰显“场所精神”(genius loci),即场所的独特性。

©EDSA | Insights | Strides Towards Wellness | Man Biking in Closed Street

“道路瘦身”策略则通过对机动车道的重新调整,为骑行、步行、户外餐饮及活动提供更优化的空间。一些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,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的希尔斯伯勒街、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格林维尔大道等,通过相关改造后,在公共安全、减少犯罪、交通疏导和社区和谐等层面都得到了提升。这些尺度宜人的街道不仅带来了更富活力的都市体验,还鼓励着居民漫步、探索自己的城市。此外,相应的区域性投资也为当地政府和开发商带来收益,双方均表示住宅的入住率显著提高,公私合作投资总额也有所增加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我们每个人都会漫步于城市中。而将街道视作公共领域的一部分——不再仅是服务于机动车辆的功能性通道,将有助于拓展社区的能级,使其更具韧性、更安全、更健康。多元化的功能、烟火气的街面、针对性提升的绿化和连通性,都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和放松的空间。而车道两旁拓宽的自行车道,标识鲜明的人行横道,则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安全。城市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照明、艺术品等元素,激活狭窄巷道等消极空间,界定出更明晰的行人通道,让骑行或步行更感惬意。

©EDSA | Insights | Strides Towards Wellness | NYC Car Free Earth Day

有些城市自身的资源虽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道路改造,但也仍可以通过一些半永久性措施来提倡步行和“养生”的生活方式。例如,纽约市每年都在举办“无车地球日”,在七条选定的开放街道上,人们可以自在地散步或骑自行车,而不必担心要避让汽车。同样的,高人口密度的小型城市地区,如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切斯特市中心,也会临时封锁主街,用以举办跳蚤市场、餐厅周及其他活动。社区口袋公园和绿地的重要价值亦不容忽视,人们可以在这里遛狗、玩游戏,在健康且温馨的户外环境里开展锻炼。

毫无疑问,以人为本的规划既是城市振兴与复苏的关键,也指引着整个房地产开发的未来。尽管健康关怀设计并不局限于步行和锻炼身体,但其倡议人们走向户外,并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,这对于规划师、市政府和开发商而言是向前迈进的绝佳起点。